在許多古裝影視劇中,或許經常能夠看到一種刑罰,它就是株連九族。株連九族的意思就是,一人犯下死罪,其家族成員需要與其共同承擔責任。在古代稱之為「族刑」,意味著由一個人的死罪擴展為家族成員的共同死罪。株連九族體現了古代封建制度中的的不妙。根據《尚書》記載,早在夏啟和商湯時期,便出現族刑,每當出征前都會警告部下,若在戰爭中不聽從命令,則將犯者連同其家人一起去世,這也是族刑在立法上最早的記載。
而族刑也就隨之有了「夷三族」「誅九族」等方式。至於三族和九族分別都有哪些人,目前還存在爭議,但主流的說法是三族是從已身算起,即上至父,下至孫,也就是祖孫三代(含配偶)。
而九族隨意性就很大了,「九」本身就是個很寬泛的概念,除了上自高祖下至玄孫這些同姓,很可能還會擴大到異姓。比如唐文宗時的甘露之變,宦官為了報復宰相王涯、鄭注等人,就採取了「其親屬無論間疏皆死,孩稚無遺」的殘忍方式。
既然滅族這麼殘酷,那麼那些被判了滅族的人,自己跑不掉就罷了,受株連的親屬們為什麼也不逃跑呢?像明朝的黃子澄,在靖難之役發生後家屬被連累65人,異姓去世者54人,這一百來號人為什麼甘願等死呢?
1、心存僥倖
都要被滅族了,為什麼會有人心存僥倖呢?因為古代有幾類人是排除在懲罰之列的。雖然滅族時喊的口號是「男女無少長皆弑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不是這樣。比如東晉時就規定不弑婦女,唐朝時又規定不滿16歲或者老年人(男80,女60以上)、殘疾人是不用的,明清兩朝也基本沿用了16歲以下只罰沒為奴的規定。
2、速度太快
當然,心存僥倖只是很小的一個方面,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執行的速度太快。古代凡是被判誅族的家族,往往都是犯了謀反、大逆等重罪,對於處置這些人,朝廷都是不講究審判或者秋後問斬的,往往是怎麼快怎麼來。
比如西漢的晁錯,漢景帝以「大逆不道」族他三族的時候,晁錯還毫不知情,正穿著朝服打算去上朝,結果半道被截,而他的家屬更是來不及做任何反應就被滅族了。三國時的諸葛恪也是如此,在被孫亮設計斬的同時,軍士已經趕赴他府邸押家屬赴刑場,連拘押這個程式都省了,這種「短平快」的處理方式也讓被滅族的家族完全來不及反應。
3、實在跑不掉
春秋時盛行宗族聚居,秦朝以後開始家族聚居,即一個家族往往都居住在同一個府邸或者相鄰地區,以達到家族抱團取暖的效果,但這樣也給滅族帶來了不少便利。當滅族決定作出後,軍士即趕赴罪犯家中,依照戶籍甚至是家譜來綁縛那些需要株連的家屬,可謂一鍋端。
如果正好有人僥倖不在家中,官府也會立刻下達海捕文書,在實行保甲連坐又人員流動性差的古代社會,一個地方很長時間都不見得有陌生人出現,一旦有,馬上會有人警覺的向保長報信,以免受連坐之罪。顯然,在天羅地網面前,想要僥倖逃脫實在是太難。
很多研究歷史的專家表示:蠢人才會逃走!聰明人才會留下。若被株連九族,自己的親人全都不在人世,自己苟活又有何意義。在儒家思想佔據主導地位的古代,古人對於忠孝思想也非常重視,古代犯罪之人也很少冒險出逃。對此,大家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