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就是攻打城池,古代軍隊攻打城池專用的機械化器具,能有效對城池防禦體系進行直接破壞或協助攻擊,常見的攻城器具有:沖車、雲梯、渡濠器具、投石車等,它的出現,是技術的進步也是戰爭的需要。
攻城在古代有多種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為決勝前提,架梯必須果敢、迅速、乘虛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種輕便簡單的飛梯。漢代時,漢軍攻打郅支城,該城外設一道木城牆,內設土城牆,防守相當嚴密。
在古代戰爭中,攻方將領們一定要攻佔城池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在拿下城池之後,己方軍隊能夠得到駐紮的根據地,有了根據地後,不僅僅能獲得充足的補給,同時因為擁有了城池及城池的附屬領土後,才算是真正佔領。
因為古代戰爭不似現代戰爭這樣有強大的武器火力,大規模軍隊作戰的機動性不足,如果軍隊繞過那些不易攻佔的城池,繼續往前推進往前推進的話,一旦再次面臨困境,很容易就被切斷與後方的聯繫,將會遭受腹背受敵的局面,在兵力支援和糧草補給方面就會出現被輕易攔截的風險,這樣對己方作戰形勢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古代戰爭中將領往往不惜大規模的犧牲兵力,也一定要攻破城牆守衛,從而攻佔城池。
出於這樣的原因,在戰爭中士兵源源不斷,仿佛不怕死一樣的爬上雲梯的做法就不難理解,畢竟軍令如山,一定將領發佈了攻城命令,如果不執行就等於逃兵,一樣人頭不保的。可為什麼那些守城士兵在攻方搭梯子進攻城牆的時候,不去把梯子推倒,反而是往下面射箭、扔石頭,雖然這樣也能起到阻擋進攻的作用,但保不齊就有一些運氣好沒被砸下去的攻了上來,萬一他再有些身手,這城牆不就失守了麼?
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說,那即是:誰推梯子,誰是傻子。那為什麼這麼說呢?
事實上,如果用來攻城的梯子被稱為雲梯,它根本不是跟我們家裡用的或者是裝修、修繕屋頂的梯子一樣,如果真的是那樣的梯子,守城士兵不推才真的是傻子。戰爭裡攻城戰用的雲梯,不是像我們平時見得那種旁邊兩根大柱梁中間夾著很多腳蹬子的那種梯子,而是一種被專門研究出來,作為軍事用途的攻城機械,在戰爭中是很難推倒的。那雲梯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雲梯在古代不是家用的梯子,而是專門用於戰爭的器械,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用來幫助攻方士兵翻越城牆的。它是由春秋時期魯國的巨匠魯班發明的,它的造型也與一般的梯子不一樣,它的下面是帶有輪子的,下方是安裝在攻城車上的,在使用時可以推動前行,因此也被稱為「雲梯車」。
在後世使用時,又被加上了很多附屬機械,比如為了阻擋從城牆上扔下的石塊,在底部攻城車頂加裝了防盾,用來保護操作攻城車的士兵;也有為了能破守方士兵的防禦陣線,把攻城車改造成了絞車;也有的在雲梯車上加裝了抓鉤,大大提升了攻城士兵的攻城效率;甚至還有的增加了滑輪升降設備,類似於我們現在使用的升降梯,這種設計很大程度上使雲梯車的使用更加便捷。不得不說,古人在工程機械製造上表現的智慧是很值得現代人學習的。
當然,雲梯的使用隨著歷史的推移,在戰爭中的反復運用,也得到了很多用途上的發展。比如,在宋朝時,雲梯的結構有了很大的改進,把原來的整體雲梯的中間改造成了轉軸式的折疊結構,在將雲梯車推進至城牆下之後,可以很方便的展開使用,這樣不僅方便了攻城士兵操作雲梯車的難度,也避免因為目標過大而受到過早的攻擊。同時,在宋朝時期,雲梯的使用形式也出現了很多變化,在雲梯的副梯部分,也就是用來最後攀上城牆的部分,出現了飛梯、躡頭飛梯等等,尤其是飛梯,這種設計讓士兵如果能夠接近城頭,能夠快速的進入城牆,大大增加了攻城戰的簡便程度和速度。
雲梯車一直到現代都在發揮著作用,比如樓頂防水設施修理、太陽能安裝、高空廣告安裝、消防救援等等方面都有運用,用途十分廣泛,是很多高空作業的好幫手。
由於雲梯主要是木頭做的,所以最怕的東西就是火,只要用足夠的燃料和火藥把雲梯給點著那麼攻城的士兵也就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武器,雖然說雲梯不可能只有一台,可是只要能燒壞一個, 就是一個很好的保障,明清時期,等到炮火使用廣泛的時候,雲梯才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因為炮火攻城更方便了。